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0日消息,2009年9月9日,以“行動中的數字地球”為主題的第六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ISDE6)在北京開幕。來自40多個國家的1000余位數字地球領域學者、企業家和管理專家參加開幕式。ISDE6組委會主席郭華東主持大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等國家領導出席會議并致歡迎辭。路甬祥院長回顧了“數字地球”及國際數字地球會議十年歷程,指出在全球學者、決策者、企業的努力下,“數字地球”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重要成就,國際性數字地球學術建設也在不斷推進。他提出在構建“數字地球”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利用先進對地觀測技術、新一代網絡和傳感技術、搜索技術、瀏覽器技術和云計算技術,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降低服務成本,讓“數字地球”進入地球的每個角落,讓“數字地球”成為決策者的信息平臺,讓“數字地球”真正成為人類共創、共享的信息家園。
原定出席大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因中央臨時有會不能出席,特向大會發來賀信,并對大會的召開致以良好祝愿。科技部曹建林副部長代她宣讀了報告。報告中,劉延東代表中國政府對大會表示祝賀,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各位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她指出,當前世界各國正面臨著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糧食安全、疾病防治、世界遺產保護、區域性重大自然災害、全球性重大經濟金融問題等需要共同解決的重大問題,對數字地球建設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相信數字地球將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領域開展全球合作的有效依托,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嶄新載體。
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地球觀測組織、全球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協會、全球測圖指導委員會、亞洲遙感協會代表等國際組織代表也分別致辭。大會還特邀美國科學院院士Jose Achache教授、中國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院士、航天員楊利偉作大會報告。
為慶祝數字地球會議十周年及對“數字地球”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組織與個人,大會特別設置了數字地球十周年紀念頒獎。路甬祥等領導分別頒發了“數字地球科技貢獻獎”、“數字地球企業貢獻獎”和“數字地球國際會議組織獎”。
開幕式于下午18時圓滿結束。在此后為期4天的會議上,將有22位國內外知名專家作大會特邀報告及5場、40個專題學術技術報告,并將產生2009年《北京宣言》。此外,第六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數字地球技術與應用展覽已于9月9日上午開幕,展示了中國在近十年的數字地球未來發展方向及數字地球相關企業的技術產品與服務。
在開幕式晚宴上,陰和俊副院長致歡迎辭。他指出,中國政府和科技界都十分重視數字地球科技的發展,希望建立“全球信息共享的數字地球”,而中國科學院作為中國自然科學和戰略高技術的最高國立科研機構,始終站在推動數字地球發展的前沿。數字地球不是一個單純的科技項目或技術目標,而是一個戰略性的方向和系統科學工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信息系統之一,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
國際數字地球會議自1999年由我國首次發起后,每兩年舉辦一次,第二—五屆會議分別在加拿大、捷克、日本、美國召開,并在2006年和2008年在新西蘭和德國召開了數字地球可持續發展峰會。十年后,第六屆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再次回到中國舉辦,以“行動中的數字地球”為主題,重點突出“構建數字地球,應對全球變化”這一各國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圍繞數字地球理論、技術及其應用開展深入研究與交流合作,必將對深化數字地球在全球變化中作用的認識,推動數字地球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數字地球”概念在1999年提出,是整合、利用、共享現有數據和信息資源的最佳途徑,是可持續發展中的核心信息源。在各國政府、科技界和企業界的共同努力下,“數字地球”理論、技術及應用均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數字地球已經成為整合、利用、共享現有數據和信息資源的有效途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信息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政府始終重視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進程,正在大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轉變發展方式,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把推動信息化作為重要的內容,大幅度增加信息技術研發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其中有關信息領域的科技投入占了很重要的比例。相信,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數字地球”建設一定會蓬勃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水平。